
11月4日股票配资数据,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迎来建院190周年。当天,医院举办了系列庆祝活动,回顾辉煌历史,共谋未来发展。
据悉,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创建于1835年,是我国第一家西医医院,中国西医学、西医教育的发源地和民主革命策源地。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以“逸仙”之名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运动。医院屡创祖国西医史上多个第一,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,为中国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聚焦医学前沿,院士专家共论新篇

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建院190周年学术论坛现场
4日上午,医院举办庆祝建院190周年学术论坛——现代医学的传播与发展,国家省市级领导,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及各界代表出席大会。
开幕式上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医院院长宋尔卫回顾了医院的辉煌历程。作为中国西医起源地与孙中山先生革命策源地,医院创下无数个“第一”,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。“十三五”规划以来,医院坚定走研究型医院发展道路,在学科建设、科研创新、人才培养、医疗服务、管理体系及院区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多位与会领导和嘉宾对医院建院19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致辞。

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与匈牙利赛梅维什大学国际合作签约仪式

“190拾光 光影见证”主题摄影展揭幕仪式
大会期间,医院举行了与匈牙利赛梅维什大学国际合作签约仪式以及“190拾光光影见证”主题摄影展揭幕仪式,搭建跨国界医学交流平台,定格医院历史的精彩瞬间。学术论坛上,多位院士及权威专家围绕医学历史、创新人才培养、抗癌新药研发等主题作主旨报告,分享前沿见解,启迪学术思维。
院庆期间,医院还举办了第二届金町湾生物医学论坛,聚焦“免疫治疗与生物医学”,邀请了来自国内外多位院士及权威专家,共同探讨免疫治疗、肿瘤微环境等领域热点,为国际学界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。
创新驱动发展,研究型医院建设迈上新台阶
据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发展报告》显示,近年来医院锚定“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”发展目标,在多领域取得显著成就。院内1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,承担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,入围广东省高水平重点建设医院。成立国内首个公立乳腺肿瘤医院,具备四大人体器官移植资质,开展全球首例全腹腔镜全肝移植术等多项领先技术。同时,医院牵头研发国产手术机器人等设备,打造5G智慧医院,持续提升服务品质。
科研方面,医院2024年获批广东省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,成为国内首批干细胞与体细胞临床研究“双备案”机构。宋尔卫院士团队提出的“肿瘤生态学说”获国际认可,医院获授权专利数量、国际专利数量居广东省前列,医工融合成果丰硕。
人才培养上,医院通过“逸仙人才计划”等系列人才工程,构建从学业阶段到成才的逸仙人才金字塔支持体系,形成院士领衔的复合型多层次人才队伍。同时,以“思政引领,疾病导向,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融合,激励创新发展”的培养新体系,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。
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服务健康中国战略
医院党委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,充分发挥“国家队”高水平医院的示范引领作用,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。目前,医院形成“大院区”发展新格局:花都院区启用填补了广州北部和空港经济区的高水平医疗空白;海珠湾院区一期工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,加速建设进程;深汕院区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,持续开展“高、精、尖”医疗技术服务,已成为医院服务粤东及周边百姓健康的桥头堡。

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形成“大院区”发展新格局
从援疆援藏到援外医疗,医院将更多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基层和边疆。同时,通过出版《院史》《精诚大医》、建设数字虚拟医学博物馆等方式,赓续百年医脉,弘扬“逸仙精神”。
医院党委书记杨建林告诉《南方》杂志记者,未来十年,医院将围绕完善疾病生态观理论体系,攻克生命医学领域关键核心技术,建成世界一流疑难重症诊疗中心、医学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、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临床和科研工作队伍,完善理论、临床、转化“齿轮式”联动生态体系等五大要务持续发力,锚定“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研究型医院”愿景,践行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价值追求,为建设科技强国、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再立新功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|卢志科
【通讯员】房诗婷 黄睿 刘文琴
【本文责编】刘树强 陈海燕
【频道编辑】周丽娜 陈冰青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杨洋 蒋玉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
致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