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1月4日,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,广东文艺创作迎来高光时刻。闭幕式上浙江配资公司,第十八届文华奖正式揭晓,三部深耕岭南文化、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脱颖而出,斩获国家级重要奖项。
其中,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推荐,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、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、广州文化发展集团出品,广州歌舞剧院创排的舞剧《醒·狮》,成为广东唯一斩获文华剧目奖的剧目;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、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,广东粤剧院创排的大型原创粤剧《红头巾》导演张曼君拿下文华导演奖;由广东省委宣传部、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,珠海市委宣传部、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、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出品,珠海演艺集团制作的民族歌剧《侨批》,编剧王勇斩获文华编剧奖。
“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”“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”。
三部作品分别来自舞台艺术的舞剧、粤剧、歌剧,为何能在全国众多佳作中脱颖而出,斩获该门类的政府最高奖?

受访者供图
《醒·狮》 “舞”魂唤醒民族精神
舞剧《醒·狮》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演,作为国内首部以国家级非遗“广东醒狮”为核心题材的民族舞剧,自2018年首演以来历经七年打磨,演出超300场,此前已将中国舞蹈“荷花奖”等多个奖项收入囊中。
艺术总监、总导演史前进,制作人林凯彬,总编导钱鑫、王思思,编剧罗丽等组成的主创团队,历时5年深入三元里村、陈家祠、佛山祖庙采风,将南拳马步的刚劲、醒狮腾挪扑跃的灵动与民族舞蹈的抒情特质深度融合,创造出“狮形舞韵”的独特艺术语汇——演员无需佩戴完整狮头,仅通过肢体张力与道具“龙骨”的虚实结合,便将醒狮的威风与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这种“以醒为神,以狮为形”的创作理念,让古老非遗在舞台上焕发了当代生命力。
更具突破性的是,作品将醒狮文化嵌入三元里抗英的历史语境,通过两位舞狮少年在爱恨情仇与家国大义间的抉择,赋予“醒”字“觉醒自强”的时代内涵。国家大剧院艺术专家委员会顾问、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于平评价:“‘以醒狮为题材’的智慧,不仅在于‘南狮’的‘可舞性’,更在于其置身的‘三元里抗英’语境——那个因抵制‘鸦片贸易’引发列强入侵的广州城郊,让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形成了深度共振。”
著名剧作家、戏剧理论家、上海戏剧学院教授、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罗怀臻则认为,《醒·狮》以紧扣时代精神的主题立意、匠心独具的文化质感,将自近而远、通古及今的民族精神气质贯穿创作始终,通过新时代精神的传递,让观众感受到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感召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劲辐射。
《醒·狮》的获奖并非个例,《南方》杂志记者了解到,以《醒·狮》为起点,广州歌舞剧院联合核心创作团队打造了“岭南三部曲”,后续推出的《龙·舟》《英歌》分别以端午龙舟、潮汕英歌为题材,延续“非遗现代表达+时代精神诠释”的创作逻辑,形成“一部戏带火一个系列,一个系列激活一个生态”的良性循环。接下来,广州还将推出芭蕾舞剧《归义》、粤剧《如风似璧》等多部舞台艺术精品,为全国演艺事业树立典范,充分展示广州演艺创作的丰硕成果,持续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动力。

受访者供图
《红头巾》 粤韵咏唱女性坚韧
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的舞台作品,《红头巾》将20世纪30年代广东佛山三水女性远渡南洋、肩挑新加坡城市筋骨的真实历史搬上舞台——从亚洲第一高楼保险大厦到前高等法院,那些红头巾掠过的每一块砖石,都藏着她们“担得一家好团圆”的朴素执念。
这部由广东粤剧院精心打造的原创剧目,汇聚了顶级创作阵容:一级导演、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曼君执导,一级导演莫非编剧,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、一级演员曾小敏(文华表演奖与梅花奖双料得主)携手麦玉清(梅花奖获得者)、文汝清、朱红星、唐思果、翟春燕等粤剧名家联袂出演。
“捱呀捱,命生好丑唔怕捱”,每当曾小敏饰演的卢带好唱出这句饱含沧桑的唱词时,剧场内陷入短暂的寂静,随后响起的热烈掌声穿透了戏里戏外的时空壁垒。
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,《红头巾》的粤剧底色始终鲜明。纯正的粤语唱腔裹挟着三江汇流的温润气息,芦苞胥江祖庙、镬耳屋等三水地域元素通过写意舞美铺展于舞台,让千里之外的川渝观众也能真切感受到岭南侨乡的烟火气。曾小敏的唱腔低回婉转、如泣如诉,麦玉清饰演的惠姐泼辣中藏着柔情,文汝清则在“水客”一角的演绎中,将粤剧传统“唱念做打”的深厚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在传统根基上,该剧大胆创新。“船底舱”的群体舞蹈以现代舞语汇演绎海上颠簸的航程,“建筑工地”的劳作场景融入节律鲜明的肢体表达,尾声处报童的摇滚说唱巧妙串联起1945至1953年的历史节点,传统粤味与现代艺术碰撞出奇妙火花。
导演张曼君接受《南方》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,希望这次能够获得一次更加有交集感的创作,使得文本体现、语言语境语感、唱腔音乐、空间设置、形体排场,既在粤剧之中传递着浓厚广域的南粤风格,同时又有一种面对当代、立足当代、走进未来的新粤剧的价值。
期待舞台呈现的美丽婉约,不但能传递出人性“真善美”的永恒,更能弘大中华文化的隽永和深邃;不但能在极致的“全女班”的风格结构中,感怀女性之美,更能得到心灵的共振,体会到人格承担之美,人格高尚之美,因为“女人如水,上善若水”。

受访者供图
《侨批》 一纸千金勾勒家国情怀
“侨批,侨批,跨洋过海,生生死死一信牵;侨批,侨批,望眼欲穿,魂归故里的执念。”这首深情的唱词,道出了民族歌剧《侨批》的核心内核。
该剧不仅入选文化和旅游部“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”及“历史题材创作工程”重点扶持剧目,更凭借扎实的剧本创作与深刻的情感表达,让编剧王勇斩获文华编剧奖。
王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珠海是一片充满活力的文化热土,此次获奖既是对作品本身与创作团队的肯定,更彰显了珠海的文化品质与创作底气,未来希望能与珠海开展更多深度合作,推出更多优秀作品,助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。
《侨批》所讲述的故事是从华工梁诚如临终留下的一封“批”开始,围绕“诚信”和“亲情”两条脉络,展现了迫不得已卖掉自己帮补家用的梁彩云、留守家中照顾老小的梁董氏、久卧病榻的婆母、一诺千金的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,以及与梁诚如感同身受的众多华工等人物群像,展现了华侨群体爱国、爱乡、爱亲人的精神面貌,将一纸侨批具象化为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,彰显了中国人民在苦难岁月中所凸显的高尚人格。
整部歌剧通过舞台艺术化、人性化的创作呈现,既展示了苦难时光里义薄云天的同胞情,更折射出中华民族根植于骨髓、流淌于血脉的家国大爱。舞台上,檀香山码头华工艰难劳作的画面与望乡曲交织,唱出侨胞对家乡与亲人的无限眷念;香山县平静的海面传来高胡、三弦、笛箫、琵琶奏出的岭南歌谣,广东特有的音调唤醒观众对“乡音”的思念;侨批局里噼里啪啦的算盘声中,唐有信刚劲浓烈的独唱与唐夫人郎情妾意的对唱,诠释了“有信有义”的同胞之爱;沿海渔村的泥坯房里、开满木棉花的林间小道上、五彩斑斓的海上梦境中,梁董氏与家人的深情重唱,既道尽了悲欢离合,更展现了中国人面对苦难时不屈的生命力与顽强的抗争精神。
“一封批,是故事的起点,更是故事的支点,这个‘支点’串起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。”王勇这样解读创作初衷,“只有用人性的、人情的表达,才能打破时间的壁垒,在情感层面贴近当年的华侨和华工,让‘侨批’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陈列品,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和图片,让故事更具人性温度,成为一道温暖人心、触动人心、震撼人心的光。”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挖掘、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,将中国百年海外华侨讲信誉、守承诺的艰难创业史与浓厚的家国情怀故事传递给更广泛的观众,也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想象。
《南方》杂志记者了解到,接下来,珠海演艺集团将继续扎根岭南沃土,讴歌时代精神,用更多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、湾区故事、珠海故事,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高地、推动文化强省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珠海演艺力量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 | 影子
【通讯员】谢亿明 祝燕彩 戴毅
【本文责编】张蓓蕾
【频道编辑】周丽娜 陈冰青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杨洋 蒋玉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浙江配资公司
致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