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长平之战是赵国永远的痛。这场战斗过后,赵国一蹶不振,直到灭国的那一刻,始终没能恢复过来。事实上,当秦国成功离间赵王和老将廉颇,使赵括替代廉颇的指挥位置时,赵国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。长平之战的惨败,赵国以四十万大军为代价,死伤惨重,赵括的无能在其中可见一斑。明朝初年,刘伯温在《郁离子》中严厉批评赵括黄金配资门户网站,认为他的能力连断后的豺都不如,是一个纯粹的迂腐之人。
然而,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声音为赵括洗白。他们认为长平之战的失败不能完全怪罪赵括,赵括只是一个失败者的代罪羔羊。支持赵括的观点认为,赵国的失败并非单纯因为赵括的能力差,而是因为其他种种因素的作用。首先,他们认为《史记》中的反间计并不成立,赵王更换廉颇的主要原因,是廉颇过于谨慎,他不善于应对持续而艰苦的战斗。而且,廉颇之前虽然与齐国和魏国作战,但他从未与秦军进行过正面交锋。因此,平原君换下廉颇,选择了赵括作为新指挥官。
展开剩余69%其次,赵括洗白的支持者认为,《史记》中对赵奢主动出击的描述并不详尽,未提及具体的兵力和出征地点,因此不能以此证明赵括的主力部队遭遇挫败。再者,他们还认为,赵括能够坚守长达46天的堡垒,证明他在军中有一定威望。而且,赵括肯定占领了秦军的一部分粮仓,否则他不可能支撑这么久。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秦军只用了约两万兵力就围困了赵括的军队,显示出赵括的奇袭军规模并不大。最为重要的一点是,四十万赵国士兵的死亡,实际上是秦军对赵括军忠诚的恐惧所致。总的来说,支持赵括洗白的论据包括:赵括未必不如廉颇,赵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白起太强;赵括的奇袭失败是因为赵国没有及时支援,而不是赵括的无能;白起斩杀赵国四十万士兵是赵括的军事魅力的体现,而不是赵括的错误。
然而,实际上,这些洗白赵括的说法并不成立。赵括的失败恰恰是由于这三点原因,而任何的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,赵括的无能是无法掩盖的事实。
首先,关于赵括是否不如廉颇的论点,显然是荒谬的。廉颇与秦军在前线僵持,正是其军事能力的体现。秦国之所以费劲心思离间廉颇与赵王,是因为他们害怕廉颇的军事能力,因此不敢轻易行动。如果白起真是无敌的,那么早在战争初期,白起就该展开大规模进攻,而不是与赵军僵持。赵括到达前线后,他改变了廉颇的军事布局,并急于求成,轻举妄动,这打破了前线的平衡,给了秦军可乘之机。
其次,关于赵括的奇袭失败,归因于赵国救援不力,这显然是推卸责任。一个统帅的主要任务不是冲锋陷阵,而是在军营中进行全局统筹。赵括贸然率领小股部队前进,显得极为不成熟,完全违背了作为军事指挥官应有的基本素养。他的奇袭军被秦军诱入圈套,这是赵括自己的责任。无论赵括之后如何反击,这也无法弥补他在一开始就中了秦将白起的圈套,这正是赵括无能的表现。
最后,关于四十万赵国士兵被白起坑杀的事件,根本不能作为赵括军事魅力的证明。事实上,在主帅失利之后,数十万士兵竟然选择倒戈投降,任凭敌军屠戮而不反抗,这反映出的是赵括在军中的威信不足,而不是他在军事上的成功。赵国的士兵在秦军的刀剑下如羊群般被屠戮,根本没有反抗的力量,这种情况与赵括的军事魅力无关,反而揭示了赵括的领导力缺失。
因此,以上种种辩解和洗白都是站不住脚的。赵括的失败正是因为他缺乏军事才能,任何试图为他辩护的说法都无法掩盖这一事实。
发布于:天津市致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